木结构文物建筑火灾荷载,即建筑物内可燃物数量的参数,是普通建筑的 33 倍。这意味着木结构文物建筑一旦失火,会迅速蔓延,难以扑救。
5 月 24 日,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李春青分享了这一数据。此前,5 月 2 日,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大礼堂发生火灾,导致部分屋顶坍塌损坏。
近几个月,李春青团队正为文物建筑使用单位编写一份涵盖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和消防指导的指南。河南大学礼堂火灾后,团队加快了指南编写进度。5 月 24 日,李春青带领研究生调研了北京西城区开放利用的文物建筑,确认指南的细节。
虽然木结构文物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但李春青认为,利用也是保护的一种方式。文物建筑在利用过程中会面临消防难题。
**保护和利用的矛盾**
从魏染胡同的四合院开始,李春青向学生展示了门阶、门墩、门楼等建筑元素。她指出,未使用的四合院屋顶上会长草,影响结构。有人用文物建筑反而有利于保护。
我国现有 76.7 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很多在高校和旅游景区。有人认为,减少使用文物建筑就能保护它们。
李春青对此并不认同。她指出,闭门闲置会浪费文物建筑的空间属性,甚至导致潮湿、腐朽等问题。反之,使用文物建筑会促进日常维护,及时发现和修复小破坏,避免更大的损失。
文物建筑的利用也能产生收益,弥补政府在文物保护方面的财政负担。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相辅相成,是国际惯例。近年来,不少闲置文物建筑面临荒废、破损,甚至损毁,经费不足是重要原因。
在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过程中,“可逆”改造至关重要。以京报馆旧址为例,这座中西合璧建筑曾是邵飘萍故居。改造遵循“可逆”原则,避雷设施沿着墙角隐蔽布置,室内管线与墙壁同色,以最小化对文物的影响。
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不容忽视。木结构建筑面临火灾威胁,必须改造以兼顾保护和利用。李春青认为,改造应遵循“先天不足”的原则,在满足消防安全要求的将对文物的影响降至最低。
可逆改造要求利用要素可拆除,不影响文物建筑本身。京报馆旧址活化利用中,展板距离墙壁50厘米,部分管线隐藏在设施背后,最大程度保护墙体。
对于消防喷淋系统,有人主张引入先进技术,认为其消防标准高于过去。在文物建筑中安装喷淋系统,需慎重考虑对文物的影响。实践表明,文物建筑的消防改造应着眼于“先天不足”,采取可逆措施,最小化对文物的损害。
位于北京京报馆旧址 600 米处的湖广会馆,于 2019 年 10 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 1 月 5 日,经过修缮的湖广会馆重新开馆。
白天,湖广会馆是一座展览馆;晚上,它摇身一变成为开放式舞台。观众可以跟随戏中人的脚步,参观湖广会馆的古戏楼、后台、窗棂、庭院等场景,通过表演感受湖广会馆的历史底蕴和戏曲魅力。
木质戏台存在着极大的火灾隐患。学生金恩霖指出,戏台由木质抱柱支撑,天幕采用易燃的黄色金丝缎绣制,还有许多燃点低的匾额。这些材料一旦起火,很容易造成火势蔓延。
尽管如此,湖广会馆还是配备了较为完善的消防设施,包括消火栓、灭火器和水基灭火器。金恩霖统计发现,戏楼一层的天花板上每隔 2-3 米就安装了一个烟感探测器。但令人意外的是,他没有看到消防喷淋系统。
学生巩汝龙解释说,这是为了保护文物建筑中具有特色的天花板。木结构文物建筑不仅怕火,还怕水。木头吸收水分后容易发霉、变形,甚至影响承重能力。
李春青表示,在文物建筑中安装喷淋系统确实存在诸多问题,这涉及现代消防理念与传统建筑理念的冲突。
例如,徽式建筑的马头墙原本具有防火功能。但在某地给老街安装消防管道和喷淋系统时,竟然在马头墙上凿了洞,破坏了建筑本身的防火性能。
现实中,消防供水管网的设置也经常面临两难境地。不安装会存在消防隐患,安装了又会破坏古建筑的整体风格。
李春青强调,是否安装喷淋系统尚未达成统一意见。需要根据文物建筑的所在地性法规要求,以及文物等级、建筑材料、内部空间大小、功能等因素具体分析。
目前,我国关于文物建筑消防方面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但由于文物建筑类型多样,实际情况复杂,这方面的法规体系建设仍需加强。
一些地方标准已经先行一步。例如,北京市出台的《文物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将文物建筑按照重要程度分为四级,不同等级的文物采取不同的消防设施要求。例如,用于民宿、餐饮等经营的文物建筑宜设置自动喷淋灭火系统,但如果存在壁画彩画、藻井、塑像等易受水渍损坏的要素,则不应设置自动喷淋灭火系统。
对于怕水的文物建筑,需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灭火设施和数量,将火灾隐患降至最低。
隐患复盘非常重要。有人认为,可以牺牲一些公共利益,在文物建筑上多投入经费,即使没有火灾发生也要确保文物建筑的安全。
但在实际应用中,合理的成本和技术是最需要考虑的因素。
本网站的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和网友发布,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jmbhsh.com/xingyeremen/20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