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发布了《血液制品生产智慧监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同日,国家药监局还公布了《血液制品生产检验电子化记录技术指南(试行)》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血液制品附录修订稿》。
由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质量要求,该行业门槛较高。截至2016年底,全国约有28家血液制品企业,行业竞争格局也已形成,以天坛生物、华兰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莱士等为第一梯队。
多只血液制品板块个股上涨
6月12日开盘后,血液制品板块持续上涨,到午盘时,派林生物、天坛生物、卫光生物等多只个股均有上涨。
国家药监局发布多份文件,推进行业信息化
国家药监局在6月11日公布了多份与血液制品相关的文件,包括:《血液制品生产智慧监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血液制品生产检验电子化记录技术指南(试行)》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血液制品附录修订稿》。
其中,“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快血液制品生产和检验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血液制品原料血浆入厂到生产、检验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体系。通过三年行动,到2026年底前基本实现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切实提高血液制品监管效能,有力保障血液制品质量安全。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血液制品附录修订稿》明确指出,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周期,应在2027年1月1日前符合相关要求。新建车间或生产线也应符合这一要求。
不难看出,多份文件均将目标指向血液制品行业生产和监管的信息化。《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提升“互联网+药品监管”应用服务水平,推动工业互联网在血液制品等监管领域的融合应用。《药品监管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十四五”规划》要求,要推动药品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国家药监局表示,2024年将重点推动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建立覆盖原料血浆入库、生产、检验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为深入落实上述文件要求,促进血液制品生产转型升级,切实保障血液制品质量安全,国家药监局组织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
血液制品行业头部效应明显
血液制品是由健康人血浆或经特异免疫的人血浆,经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成的血浆蛋白组分,以及血液细胞有形成分的统称。在临床救治、战地救护、抗震救灾、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血液制品有着其他药品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属于国家战略性资源。
血液制品品种已由最初的人血白蛋白发展到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类、微量蛋白等20多个品种。我国血液制品生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基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极高安全性要求,国家在总量控制、流通控制、生产质量等方面加强了行业监管,自2001年5月起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同时对行业实行GMP认证制度。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约有28家血液制品企业,其中25家通过2010年版GMP证书认证。
在血浆制品行业,头部竞争格局多年来一直是以天坛生物、山东泰邦、上海莱士和华兰生物为主。这四家企业年均血浆采集量均超过 1000 吨,合计占据全国血浆采集量的 60% 以上,行业头部效应明显。
行业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据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在采单采血浆站数量不足 300 家,全年国内总体采浆量突破 10000 吨,但与实际血浆需求量仍存在较大差距。
作为产业链上游,单采血浆站的数量和质量是血液制品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各家企业都在积极拓展采血浆站资源,行业巨头也相继布局这一领域。近年来,双林生物、卫光生物等企业加入了“抢夺”浆站资源的行列。医药巨头华润医药更是斥资 50 亿元,通过“股份转让+表决权委托+定向增发”的组合方案,成为博雅生物的控股股东,并将目标瞄准年采浆量 1000 吨的第一梯队门槛。
2023 年 12 月,海尔集团斥资 125 亿元收购基立福持有的上海莱士 20% 股份,合计获得 26.58% 的表决权,意在完善血液产业链布局。
本网站的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和网友发布,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者并注明出处:https://jmbhsh.com/xingyeremen/6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