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8月8日电 题:非遗里寻“七夕情缘” 胶东果模雕刻新时尚
临近中国传统七夕节,山东烟台果模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杨龙正忙着雕刻各式巧妙的果模。用寓意美好的果模制作传统面点,成为国人“七夕浪漫”的时尚表达。
果模是山东胶东地区制作面点的传统模具,俗称“磕子”或“卡子”。每逢七夕,大人小孩齐动手“磕巧果”,倒扣装满生面团的果模轻磕,一个个小巧玲珑、图案精美的巧果呈现在面板上,节日氛围感十足。
杨龙表示,“七夕节家家户户都做巧果,葫芦、石榴、寿桃、金鱼、知了等造型深受喜爱。”巧果上吉祥如意的图案为节日增添了喜庆与温馨的氛围。
走进位于烟台市牟平区南自格庄村的“杨龙手作工坊”,展架上堆叠着各式果模,工具箱里装满了不同型号的凿子和刻刀,一把厚实的木槌分外显眼。“我制作果模30多年了,这把木槌是师父传下来的。”杨龙说,制作果模需要十多道工序,初学时靠大量练习提高技艺。
制作精致的果模对选材要求较高,质地坚硬、纹理细腻的梨木是上好材料。梨木胚经过修形、绘样后,还得在锅中蒸煮,才能开刀雕刻。
在木槌“哒哒”敲击的节拍中,刻刀如画笔般灵动……杨龙左右开工,一手握木槌一手攥刻刀,在梨木胚上按照鱼形纹样开边、掏膛、刻花、修边。木屑飞扬中,鱼鳍、鱼尾、鱼鳞、鱼眼次第呈现,一幅栩栩如生的鱼形果模大功告成。
如今,机器刻制的果模产品随处可见,但杨龙始终坚守着这份手工技艺。“机器压制出来的果模外形规矩、呆板,使用时不容易脱模。”杨龙说,手工果模更注重细节,饱含着工匠的心血和创意。
据了解,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果模已不仅仅是一种制作面点的工具,还成为集绘画、雕刻、书法、民间故事于一体的艺术品。近年来,许多精致的旧果模受到海内外收藏界的青睐,并经常在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展出。
来自辽宁的收藏爱好者潘雨辰特意带着一款图案罕见的果模来找杨龙师傅,希望能按照旧图样复刻,丰富自己的收藏。“纹样丰富、工艺精湛的手工果模,正在成为收藏界的新宠。”
杨龙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近年来将传统果模的平面底升级为凹面底,让“磕”出的面点更加立体饱满。他还巧妙地将浮雕与线刻结合,雕琢出生肖纹样等流行图案,通过线上线下热销。
民俗专家认为,果模是记录和记载中国民俗演变的见证,也是传递情感、表达祝福的载体,承载着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家庭观念。关注果模制作技艺、收藏果模,既延续了传统,也掀起了新潮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网站的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和网友发布,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者并注明出处:https://jmbhsh.com/xingyeremen/7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