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货 > 家电数码

图解写实性摄影表现技巧

用背景点题,是现场写实摄影作品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技术手段。优秀的摄影师在决定要拍摄某个形象或事件的时候,并不忙于按下快门。除了稍纵即逝的突发瞬间要及时捕捉之外,他一定会四处观察,去寻找能够有效地提示读者,丰富画面内涵的辅助背景。不少优秀的摄影师对我说过,他们花在寻找背景(包括陪体)上的精力,要远多于主体。

背景的选择一定是和主题紧密相连的。摄影者的思想越丰富,越深刻,主题体现得也就越深刻,越有力。真正能够传世的写实摄影作品,其价值永远是体现在主题的品质上,而不在于画面是否精彩或难得一见。早期纪实摄影的摄影师常常是临时去发现某些背景,拍摄成功后再回来想标题(随机定主题)。很难说这种方式是否值得提倡,起码在学习时我们应该强调,你有义务掌握好根据自己的意图控制主题的基本技能。否则怎样区别是你在创作,还是拍摄过程中的偶然在替你创作?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拍摄时没有明确的主见,该用的东西没有用好,该等的时机没有等到位,该避开的东西没有避开等,照片上一定会留下许多遗憾,可能一幅惊世之作,就是因为这种拍摄的无意识而失之交臂。这话一点也不多余,看海外同行那些精彩的作品,特别是从我们身边拍到的精彩作品,你一定会有大呼遗憾的冲动。

小女孩站在千疮百孔的墙面前的照片是利用背景最精彩的例子。精彩在于它不仅强调了墙上弹孔和脸上疮疤的直接呼应,这种呼应使主题被控制得毫不含糊。更重要的是这种比喻非常恰当,也非常深刻,直接体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呼吁人们停止战争”,这一让摄影记者甘冒生命危险跑去,而要实现的最大主题。

广告牌是最容易利用的背景之一。特别在西方,街头广告非常夸张的情况下,利用广告牌揭示主题非常普遍,也非常容易出效果。需要注意的,这种效果不应该仅仅是趣味。即使是趣味,也应该有足够的精力考虑到这种趣味的档次和品味。这种利用的档次、水平如何,其实直接体现的是摄影者的品味和智慧。由于这种广告牌经常是非常夸张的,或非常大(整个楼面),或非常奇怪,故意让他与环境或路人形成某种巧妙的关系,所以经常反客为主而变成照片的主体。

当然在主体与背景之间,绝大多数情况下,主体仍然是主要的,否则就不叫主体了。在背景选择到位以后,主体与背景如何呼应,可能是摄影者最需要关注的事情。许多时候,当背景选定之后,整个作品的主题也会随之被提升,这时,原来确定的主体也许需要重新考量,并重新结构它的形态瞬间。这种瞬间在与背景相互呼应的关系方面处理如何,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质量,影响到主题是否能够进一步提升。 图一:路透社记者Gadi Kabalo 2004年5月9日拍摄自加沙南部最大的犹太人定居点古什卡蒂夫一条街道上的镜头。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突然发起袭击,大部分人趴在汽车后面躲避,一个犹太移民抱着孩子冲向安全地带。这位男子生动的行为和表情,正是在这种交待得非常明确的背景衬托下,才体现出非凡的意义。

图二:洛杉矶时报记者 Carolyn Cole 2004年3月8日摄自海地太子港。头天晚上在经过一个关卡时,中间这位男子因为没有及时将车停下来,致使他的兄弟Micial Thelusma被值勤的美军当场击毙。正是由于摄影者将有关此事件的核心画面十分突出地拍摄到画面上,才与主人公悲痛的表情紧密结合,清楚地交待出主题。

图三:路透社记者Sherwin Crasto 2003年6月16日拍摄自印度GOA一个农田里的画面。连续几天的大雨,终于缓解了印度南部的旱情,这位农民正在抓紧时间耕种。作品的标题叫“准备好新的生长(Ready for new growth)”,背景是一块有关秃头的广告牌。注意最后一个秃头上的红斑变成了一个吻印。这个广告是在宣传什么我说不准,但它与前景中的主人公相互呼应,却使作品产生出某种较强的暗示,从而大大增强了人们对作品的关注。

图四:法新社记者 Eitan Hess-Ashkenazi 2003年8月27日拍摄自约旦河西岸一个小镇的画面。以色列士兵正在拆除一个犹太人居住地,一个巴勒斯坦男孩儿正在附近观看。此画面的背景使用有些特殊。应该说,在此画面中,拆除居住地的情节仍是做背景使用的,它交待的是一个事件;而前景中的小男孩儿仍是主体,他交待的是一种态度,主题是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人这一拆除事件的态度。但一般情况下,人们宁肯把比较具体的内容看做主体,因而,小男孩儿的表情便退化成了一种表意语汇。怎样看才对?我说无所谓。特别在以叙述为主的新闻类摄影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抽象(主观)的东西越少越好,以使作品显得更客观。但有一点我们是应该明确的,尽管小男孩儿的态度(表情)并非与这一事件有直接的关系,但仍然是有关系的。做为矛盾另一方的旁观者几乎一定会持这种态度,因此画面反映出的思想、感受内容并没有失真。其实,类似的感受性的东西在其它新闻摄影作品中大量存在,这个表情只不过使用得极端了一些而已,性质比较纯粹,而且体现出摄影者的睿智。不难看出,表意的东西只要不扭曲新闻的客观性,同样可以放心使用。

图五:美联社记者 Emilio Morenatti 斋月第一天(10月15日)拍摄自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几个工人正在重建被战争毁坏的房屋,背景是蓝色清真寺( Blue Mosque)巨大的圆顶。清真寺的圆顶和递砖小工的动作巧妙地相互映衬,使这幅本来很普通的建筑施工画面,显得如此神奇和壮观。

图六:美国哥伦比亚每日论坛记者Ed Pfueller 2004年7月14日摄于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一座基督教堂的画面。由三个基督教徒捐助的一个25英尺高的铝制教堂塔尖,正在被吊装到教堂的顶上。摄影师有意回避了正常的施工现场,甚至回避了吊车,从而使画面显得莫名其妙,几乎完全无法说明这是怎么回事。这幅作品由于摄影师的奇特拍法而体现出相当的魅力,但对我们来说,也侧面地证明了背景在叙述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网站的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和网友发布,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jmbhsh.com/jiadianshuma/5954.html

联系我们

QQ号:***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