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 赋能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与文化自信自觉的重要载体,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圣先贤的治国理政思想涵养了民政人的灵魂,是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丰厚滋养,民政文化渗透于民政事业的方方面面,是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广泛,生动体现着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牢牢把握民政工作的文化内涵,不断增强民政工作创新发展的内生力和软实力,助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凝“泛爱万物、德治仁政”的人本之心,聚“奋发向上”笃行之力,让人民至上“永不停歇”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民政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和当今都展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子贡问政”一章,“足食、足兵、民信”,孔子认为最不可舍弃的是民信,以民为本,取信于民,这乃德政的根基,体现了儒家朴素的民本思想。”儒家的“礼”,视为维系社会秩序与人际和谐的根本原则,“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规范,更是内在道德修养的体现,本质在于“仁”,即爱人之心、恻隐之心,一种最高的社会品质,以慈悲为怀,关爱他人,促进社会和谐。儒家思想对于民政工作的规范和秩序构建意义重大,对塑造优良的民政文化意义深远。“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强国的赶考路,民政部门责无旁贷,要在文化的传承中赓续历史脉络,发展壮大爱民亲民的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要保障好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群体、临时遇困群众的基本生活,着力传承发展恤孤慈幼文化;要加大对困境儿童的关爱保障力度,着力弘扬扶残助残传统文化;要加大对老年人的关怀力度,着力弘扬敬老爱老的孝道文化;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慈善意识,着力弘扬乐善好施的慈善文化;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着力弘扬美美与共健康婚俗文化……深刻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文化内涵和工作理念,充分认识到“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民政工作鲜明的价值取向,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爱心开展工作。

  凝“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为民之心,聚“六个民政”发展之力,让自我革命“永不停歇”

  纵观人类发展史,可以发现这样一条历史公理:民生好坏决定着民心向背,民心向背决定着政党命运与国运兴衰。历史典籍与现实中均可见厚民生者受拥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大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注重关心生活困难群众,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反复强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为民政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实现自我革命是我们党百年风华正茂的基因密码和动力源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求民政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勇于自我革命。新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省民政厅关于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六个民政”的核心内容,更好发挥民政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的职能作用。坚持人民至上、打造为民民政,为民民政是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根本属性,是民政工作的最鲜明底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观点,民生问题无小事,民生问题也无易事,为民民政重心在为民,核心在服务,要牢牢把握民政工作兜底夯基定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守正创新、打造活力民政,活力民政体现了新时代民政工作的创新属性,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将改革创新之风贯穿民政工作全过程。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坚持问题导向、打造实干民政,以问题为出发点,以实干为发力点,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群众满意度。坚持自信自立、打造品牌民政,强化形象建设,打造百年老店式的民政品牌,以宣传促工作进步、树良好形象,提升民政工作的影响力和群众满意度,打破“只做不说、多做少说”的惯性思维。坚持胸怀天下、打造忠诚民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落实,抗牢首要政治责任。坚持系统观念、打造整体民政,重心在统筹,加强依法行政、全流程管理,增强履职能力,理顺上下左右内外远近各个方面和各种资源力量要素的关系,形成一条心、一股劲、一盘棋,让每一个民政服务对象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下获得应有的权益,增强民政工作的战斗力和公信力。

  凝“天下至德,莫大于忠”的赤诚之心,聚“甘为孺子牛”的奉献之力,让为民服务“永不停歇”

  中国民政的由来和发展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最原始、最古老的国家行政管理工作,从远古的“敬天保民”、唐代的“安民立政”、北宋的“修治民政”、到清代的“为民治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提出的“民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到新时期的“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再到新时代的“民政为民、民政爱民”;从无私奉献、竭诚奉献的“孺子牛”精神,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民政事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民政工作具有人民性,为老百姓办事,和民生联系最为密切;民政工作具有兜底性,为政府兜底,是整个民生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民政工作具有基础性,是社会正常运转的稳压器、平衡阀;民政工作具有政治性,为党争取民心,是政权稳定的重要基石。一个文明的社会,一定是对人民抱有温情和善意的社会,人民是“本”,为民是“道”。儒家倡导的“仁”,即爱人。民政工作是“菩萨”事业,《论语》中所指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做“菩萨”事业就得怀着“菩萨”之心,怀着大爱之心、爱民之心,这也正是“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核心价值体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打造“为民民政”的初心。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民政工作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时代召唤,而要实现民政工作“暖心”更“暖身”,必须嵌入困难群众的全生命周期,需要责任担当,更需要真情实意,带着感情做事,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到,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紧紧抓住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老百姓基本生活作为大事要事放在心尖,扛在肩上,从“民声”中找对策、抓落实,不断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才能汇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源源动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阶段式跨越。

  (作者:刘佳 山东省青岛市民政局)

本网站的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和网友发布,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者并注明出处:https://jmbhsh.com/xinwenzixun/40411.html

联系我们

QQ号:***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